Article

論自由之邊界與其範疇

現代人對於「自由」最大的誤解,就是不進行範疇的討論,尤其涉及自我意志這種看似崇高的思維時,就誤以為可以脫離基本的思維框架,其實只是逃避不願面對而已。
Tony 賴頭貼TonyLai

現代人(尤其是年輕人)對於「自由」最大的誤解,就是不進行範疇的討論,尤其涉及自我意志這種看似崇高的思維時(年輕文化特別重視,究其原因挺簡單的,就是對生活的掌控力不足,這個我們有機會再說)。

只是做自己想要做的事,不行嗎?

這社會中充滿了大量似是而非的言論,許多觀點闡述了聽了就很怪,但也很難挑出毛病的觀點,例如:某些年輕人不事生產,卻包裝自己說在追求自我(實際上,不過是仰賴父母接濟才能生活的蛀蟲吧),但當社會對此行為進行批判時,得到的回應卻是:為什麼要以社會的標準來看待自己的人生,他們只是想做自己要做的事情,這樣不行嗎?

坦白說,不行!而且有這種想法實在愚蠢至極,我不會用道德至高的的方式來反駁這樣的思想(雖然也可以成立),但這些人喜歡講邏輯嘛(至少他們總是以為自己很懂邏輯),那我們就來談談所謂的「自由」。

存活於社會當中,我們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被某種邊界所限制,這直接違反「完全自由」的概念,例如:法律就是對自由的限制。而長期累積下來的慣性思維,也有一普遍限制:「道德」,這兩者構成了人類社會對於行為規範的基礎,換句話說就是對於自由限制的基礎。

不難理解這個基礎在不同文化底蘊下,會產生不一樣的分歧,也就是不同國家、民族、社會就會有自己預設認為「正確」的思想,這種預設正確是否為真實正確不是我們現在要討論的議題,但我們要先知道一個必然事實,就是任何討論都需要有對「正確」與「錯誤」認定的邊界,否則只會淪為空談,因此這個預設相當重要。

一般來說,錯誤只會發生在三件事情上:

  1. 外部現象矛盾。
  2. 內部邏輯不吻合。
  3. 對於邊界認知不統一。

上述年輕人認為自己可以為所欲為,卻仍然想要在討論中取得優勢的狀況,就是犯了第三條,當社會在批判這類行為時,對於自由的邊界已經限制了道德的位置(預設位置),除非我們是先打開這個限制,否則這樣的行為就是不正確的,而攻擊這個邊界無疑屬於是非不分。(其實我並不在意年輕人怎麼過自己的生活,但我看不慣他們做著爛事,卻還要別人同理並且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,講難聽點,這就是當了婊子還要立牌訪的寫照)

無範疇的自由邊界毫無意義可言

當然我們也可以如他們所願打開社會預設的邊界,進行無範疇的討論,那會發生什麼事呢?我們將需要先重新定義對錯問題,是把「錯誤」視為法律邊界,或者更極端拉寬邊界到更遙遠,這都可以,但是非對錯的邊界越大,所取得之社會認同價值將越低,例如:如果我只能滿足法律上的正確,而非道德上的正確,自然無法取得高額的社會認同,舉例來說:我將車子停在沒有紅線,但會擋住交通的位置上,這個行為是否正確?這需要先決定是非的邊界在哪才能定案,但很肯定這件事不符合以道德為標準的邊界,所以不會得到社會的高額認同。

回到我們的議題上,當代年輕人想要過著「自由」(其實是自私)的生活,這沒有問題,但他們還想要得到社會的高額認同,這就有點過分了,如果還要為這件事情詭辯,那就是噁心了!

自由的邊界

談自由的人,恰恰最不清楚自由的價值

一個有趣的思考問題:如果把一隻螞蟻關在獅子的籠子內,那他是自由的?還是不自由的?

延伸來說,這個問題的核心是當我們沒有意識到邊界時,自身是否仍擁有自由,也就是更哲學的來說:自由是否屬於唯心論的範疇?

在我的看法中,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大框架,運用所謂的人類社會心態,對人進行思維局限,多數人的體驗人生其實僅是在完成社會清單(一種庸俗的生命狀態)。四處走走、認識更多人難道就是比較精彩的人生嗎?這種問題很尖銳,也很反社會,因此大家不喜歡,但在我看來連自身的意志都不清楚的追求,是一種盲目的不負責!

TonyLai 賴彤兒

兜兜轉轉數十年,直到現在才看清楚自己的內心,朝著希望的方向發展。
我不喜歡堆砌頭銜或吹噓過往,我就是個熱愛遊戲、喜歡觀察事物的平凡人,如果你能留言與我互動,就能讓我很開心了!

留言與大家討論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