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家族」這個名詞對現代人來說,產生了巨大的感受鴻溝,傳統老一輩的人,對其有莫名的嚮往,雖無力維持卻趨之若鶩;新世代的年輕人,對其有莫名的嫌棄,不求甚解對這個觀念如封建時期的洪水猛獸。
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認知?兩個世代的觀點又各自立足於何處?我對其一直很有興趣,也讓我試著提出自己的觀點吧。
家族?Why?Why not?
我認為唯有理解才能溝通,否則只是互不尊重的詆毀與鬧劇(就像台灣的立法院)。傳統世代對家族的嚮往,源自一個很簡單的概念:家族帶來的好處,比家族帶來的壞處少。而對應來說,很有趣的議題是,多數年輕人討厭家族的理由是相反的:家族帶來的壞處,比家族帶來的好處少。同一個概念之所以有不同的理解,是因為處於不同的環境,與擁有不同的角色身份。
我們先談角色的差異性,其實不論是哪個家族、採用那種制度,一定都會在家族中安排長輩的角色,因為人不可能隨時都有生產力,隨著年紀增加,能力必然隨之降低,想要讓大家在有生產力的年紀貢獻家族,最合理的方法就是讓大家知道,家族不會背棄你,你的晚年會由家族承擔。(與退休金的概念是一致的,差別是這個被砍掉的機率比較低)

但這個制度直接產生的感受就是:不事生產的一群閒人(老一輩),要由正在生產的辛苦人供養(年輕人),而且還要表現出高度的尊重,不能忤逆與爭執。對年輕人來說,怎麼想都不爽,這就是根本上年輕人反抗家族的原因,你要用遙遠的未來會換成他們被人照顧,以這種畫餅的方式去遊說年輕人,坦白說,力道並不足夠(我們這一代吃的餅還不夠多嗎)。
另一個問題發生在:生長環境的劇烈差異,資訊時代下長大的人群,對「自由」有非理性等級的信仰(他們不理解為什麼需要自由,但你敢動他們的自由試試看),而這一點對老一輩的人來說,自由其實是可有可無的概念(在我父母生長的年代,能不能吃飽穿暖才是問題,自由是有錢人的煩惱),也因此過去的時代自由的大旗沒那麼好用。
這導致兩個世代的人群,對於「家族會剝奪成員部分自由」這個認知所表現的反抗等級不同,對不少年輕人來說,這像是要了他的命,其實他也搞不清處自己為什麼不爽(因為年輕人對自由的認知是信仰,並非實際行為),但就是會出現各種反抗、叛逆、無意義的爭執。我們當然可以簡單地批判年輕人的無知(對歷史脈絡的愚昧),也可以批判長輩們對世代轉替的遲鈍(對歷史轉變的固執),可我認為真正要做的是相互理解,我已經把雙方底牌亮出來了,這個議題其實沒那麼難解決。
釐清家族的認知層級
要解決兩個世代的認知衝突,我認為得先釐清家族的認識問題,因為很多人對家族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的層次,誤以為家人們一起吃吃喝喝就可以稱為家族了,這種感覺就跟把吃喝玩樂的酒友,錯當成好朋友一樣,是行不通的,所以,我把家族組成簡單分成三個階段:
- 情感聯繫中心:我願稱之為「同姓氏交友中心」,這種組成方式就是為了相聚的快樂時光而已,家族成員間並沒有太多約束力,也不容易形成尊重長輩的文化。這個階層也是許多傳統長輩所冀望且誤解的,由於情感聯繫並沒有具體的約束能力,只能仰賴晚輩的意願選擇是否配合,也就特別容易產生衝突,長輩不受尊重可以說是種必然。
- 資源交換中心:我願稱之為「同姓氏商業論壇」,這種結構在親族上增加了資源分享的概念,長輩可藉由對晚輩提供資源(金錢、人脈、經驗),來制衡晚輩的行為,雖然這麼看起來有種買賣的感覺,但確實比單純的道德說教有約束的多,而對晚輩來說,選擇也從思想上的約束,轉變成可衡量的標準,這對於明定自由的價值非常有效。但缺點就是,很容易淪落成為利益至上的認知。
- 利益共同體:這是所有久存大家族的基本樣貌,這種家族體制具有明確的規矩,不論是資源分配、輩份排序、義務權利都有明確規範,尊重並不再以對象為依據,而是對體制的認同。
從這個結構認知就可以輕易發現,許多家族之所以無法順利,很大的原因就是不同年齡層的成員對家族有不一樣的寄望。講到底,一個家族不管是單純想要和樂、亦或是想要強盛,其實都是圍繞在每個成員間付出與回報的認知收益比,制定出讓每個人都感受到回報比付出更多的制度與環境,哪有不成功的道理。
年輕人反抗家族觀念,很多程度是源於不理解家族帶來的優勢,也看不到長期價值,長輩如果只能以「傳統既是如此」「人本當這樣」這種似是而非的言論,其實只是凸顯自身的無知;而如果以「遺產分配」進行威懾,那將導致利益重於情感,可能造成情感聯繫之外的缺點。解決方法有兩個:
- 降低期待,別搞自己了:重視家族本就不是一種必然,而是一種選擇。這個概念就類似你選擇何種信仰一樣,逼迫所有人相信同一個神,雖然在管理與溝通上會更輕鬆,但這並不是很容易達成的事情。
- 以制度規範,以榮譽凝聚:下一段詳細說明我的看法。
更進一步,現代化家族的組成概念
是否重視家族、參與家族並非如法律般具有強制力,也不到社會普遍認知的道德要求水準,因此這是一種選擇行為。既然是一種選擇,那就應該要把優劣利弊給釐清,才能夠讓我們認知到是否想要,而這一點也是我認為傳統家族做得最差的地方,傳統的做法總是預設具有血緣的人就已經是家族一份子,這個假設等於強行要把信仰灌輸到後代身上,不讓後代有選擇的結果就是,不認同這種價值的人將會奮起反抗,而家族成員為了平息這些紛爭,將浪費大量的心力在維繫這些關係,難以發展。
我認為:血緣的羈絆並不一定會讓人們的信任感提升,但很可能會讓人們的戒心降低,大家不難發現,社會上被內部人騙得比外人還多,與其如此,仰賴血緣做為家族成員唯一條件的做法,顯得落伍且不合理。我認為「榮譽感」,才是構成家族的核心,血緣僅僅是參與的門票之一而已。
讓我表達得更完整一些,我認為現代化的家族必重視的三個重點為:
- 榮譽:唯有榮譽感,才能超越個人得失,我們隨時都能看到有人能為了社會、國家、畢業學校等特定群體犧牲自我,無不是榮譽產生的共體感作祟,如果家族想要讓成員心甘情願的犧牲某些自我(自由、金錢、時間),唯有榮譽感是讓人毫無怨言的要素!
- 制度:有規矩才有威嚴,有威嚴才有尊重,真正的尊重無不建立在體制之上,制度構成了身份,身份代表了資格,而被廣泛認可的資格就是尊重。公開透明且公平的制度,才能讓參與者理解行為的動機,對於每個人該負擔的責任義務也才能被認可。
- 教育:家族的養成絕不是一兩代人的議題,也正因為家族能跨越生死的障礙,才有人趨之若鶩。而家族內部的教育正是延續精神與認知的關鍵要素,沒有朝向後代延續發展的教育,就無力維持長期的家族認知。
這篇文章寫到這裡並不算完成,我還沒展開具體的作法,這是因為我沒有實踐的資格與機會,也許得等到我具有相對的輩份後,才會有執行與檢討的機會,屆時,希望看到這裡的你也能見證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