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ticle

資訊警示錄:雜訊氾濫、智商兩極化、社會冷漠的預言

隨著 AI 革命的到來,進步不再全是好事,世界變得更混亂、更分裂。資訊操弄、意識形態的對立,讓我們迷失了方向。問題是,我們真的想成為那些被操控的提線木偶嗎?重新審視相信的一切,為自己找個真正的答案吧。
Tony 賴頭貼TonyLai

世界不斷發生巨變,每次奇異點的間距越來越短:工業革命、能源革命、計算器革命、網路革命,到現在必然會出現的 AI 革命,伴隨著大大小小的變動,世界的樣貌正在以我們不曾想像的速度發生異變,我相信所有的進步都有個良好的初衷,但這並不代表所有的進步都只會帶來良好的影響。工業與能源的革命大幅改善人類的基本生活條件,卻造成了大量的污染與破壞,每當有進步,總伴隨新一輪的問題,人類似乎被困在創造與破壞的螺旋當中,那就掙扎吧,至少看起來顯得更熱鬧些。

這篇文章我沒有立場,不想說教,僅有一些觀察與感觸,內容存在大量的臆測(我也沒多想去求證),算是寫給自己看的一則預言、幾個警示、我看到了這些開頭,並不希望猜中結局。

資訊革命的尾聲,剩下什麼?

知識的壟斷性隨這資訊革命爆發被完全打破,現代人幾乎可以足不出戶就取得多數知識,但世界並沒有迎來一個聰慧時代;相反的,歷史首次出現新一代平均智商比過往更低的問題,不論在認知能力、邏輯推理、專注力——普通人群正在走下坡。這其中有非常多的問題值得深思。

認知操弄的權力結構

「力量」這個名詞的意涵在不同時代背景有著些微的差異:封建時期代表的是實體的樣貌,例如人員數量、武力、威懾力等等;在民主萌芽時期代表的是無形的支持力,不容易捉摸的群眾印象;在資訊時代下,代表的是話語權,最簡單來說就是資訊傳播的掌控能力,宣發管道的掌握成為了當代的權力象徵,任何明理的成年人都知道,真實的社會本就不存在所謂的事實,所有人被傳播的事蹟都帶有不同立場與假設條件,我們沒有那個心力與時間去還原所有事件的完整樣貌,更別提要對其有如何深度的剖析,那是不現實的。真實狀況是所有被傳播的資訊都進行了某種程度的加工,可能是無心的也可能是有意的,追求純粹的客觀那是僅僅出現在教科書的理想環境。

因此,能感染或者更明確表示為控制宣發管道成了權力的風暴中心,強硬的手段如政府直接管控、隱藏起來的手法如演算法等商業機密。不論明面上或檯面下,幾乎無不是為了人群的洗腦(洗腦一詞可能用得過於強烈,但「影響觀感」無法表示那種強勢)。資訊不再是需要主動探求的知識媒介,而是強制塞到你面前,或以「歸屬感」或以「責任感」對我們進行著道德綁架,當代人早已是「資訊奴隸」(雖然我並不想以悲壯的英雄主義式的態度撰寫本文,但仍會感受到無奈與悲哀)。

被操弄的意識形態與對立的社會族群

意識形態並不只存在於政治話題當中,任何我們不經過徹底的理性思考就相信的思維,都可稱之為意識形態,例如:自由為什麼是好的?為什麼要正義?理性有比較高級嗎?邏輯就是對的嗎?為什麼要追求快樂?實際上,每個人的生活經驗都在建構自我的意識形態,有人信上帝、信天堂、有人信輪迴、也有人什麼都不信,由於這些議題即便具有討論性,也幾乎不具備證明真偽的可能性,這種純粹的認知構成思維,就是每個人最底層的意識形態,它沒有好壞,只有相信什麼而已。

但,人們並沒有如自己想像的那麼「自由」,所謂的自由意志,依然持續受到資訊觀點的洗禮,當人們長期暴露在相似的資訊來源,不論是個別新聞媒體、社群環境、意見領袖等等,很難不產生對應的意識形態(當然我不否定少數人可以保持理性客觀,但只要多數人受影響,其目的就達到了;更有甚者,某些議題的目的就是為了引起反抗陳述的意識形態,讓人防不勝防)。

末日啟示錄

我們並不需要為了「意識形態」而感到慌張,實際上沒有意識形態是不現實的,那構成了每個人獨特的人格魅力。但有兩種狀況下我們需要反思:

  1. 你的意識形態是你想要的嗎?如同我前面所述,有太多資訊管道帶有目的與立場想要影響你,你所擁有的這些認知真的是你寄望的嗎?
  2. 你的意識形態帶來了什麼?也如同前面所述,每個人的意識形態是其個人魅力,但也很容易導致對外衝突,為了捍衛自己的想法,你拒絕與捨棄了多少機會,你真的有釐清利害關係嗎?

這兩個狀況都沒有標準答案,是一個自我檢驗——你是否介意成為被操作的提線木偶。

大隱隱於市,是無知還是逃避?

小說中的世外高人總是洞悉世間一切,給人一種歸隱田園默不作聲的隱士形象。可現實中,要當隱士最好的方法,是遠離雜訊的洪流。不跟著社會聞雞起舞,不追求多餘的雜訊,只專注在自我的探索中,社會對這群人的標籤是「冷漠」。

我認為這是資訊氾濫時代的必然現象,當任何訊息都參雜背後的觀點與目的時,與其費心費力思考每個訊息來源的意圖,選擇拒絕接收資訊是更輕鬆的方法,因為這些資訊並沒有改變他們的生活,並且他們也不認為自己的觀點可以對社會造成漣漪。這是一種社會困境,一方面任何壟斷性的資訊傳播媒介,都隱含權力過於龐大的隱患,但百花齊放的資訊傳播方式,卻造成了對客觀事實的探索困難。

政治冷漠僅僅是這種結構下的一個體現,更多的是對事實探究的動力缺失,對社會關懷的淡然,更甚者對人群的同理與疏離感。

討好世代形成,使用者就是對的嗎?

「使用者體驗」「用戶中心」「分眾市場」這些名詞在資訊時代下被蓬勃應用,其根本都是在談論根據目標市場做進行的針對性策略,換句話說,就是將產品與服務由生產者角度轉向消費者出發角度,這個看似合理的演變,其實隱含了一個認知困境:「專業」還是「討好」,哪一種是對的?

這個問題的核心議題是:消費者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判斷自己需要什麼?我知道很多人看到這一點會立即反駁,認為既然自己是消費者,理所應當有權利選擇自己想要的事物,廠商迎合自己是必然的,但,真是如此嗎?我並不懷疑在日常用品、家電、服飾上以消費者為導向的認知思維,但諸如醫學、美學、著作等知識門檻相對更高的領域,消費者真的理解自己需要什麼嗎?

讓我舉一個例子:在 2018 年時酸鹼體質已經被學界甚至美國法院裁定是一個虛構的謊言,其提出人楊恩(Robert O. Young)也因此被判罰數億美元罰款。但市場對於身體的酸鹼性仍然有迷思與信賴感,因此直到現在 2024 年仍有大量的產品標榜可以調節人體酸鹼性,並且取得商業成功,換句話說,這些產品的消費者根本不具備足夠的知識能力,去判斷產品是否對自身有幫助,誤以為花更高昂的費用是為了自己的健康,實際是只是填滿了廠商的錢包而已。

例子當然不只一個,廣泛性的來說:整個社群媒體與短影音的興起,正是透過演算法不斷推送使用者想看的內容,對經營者來說,內容品質一點也不重要,所謂的篩選與監管僅僅是為了滿足法律的最低需求,這種放任美其名是多元化觀點,實際上就是為了討好使用者,創造使人沈迷的體驗而設計的。

我認為這是一個兩難的困境,一方面,愚昧的討好使用者,將會讓市場發生劣幣逐良幣的問題,最終導致整體市場的衰退,因為當只有討好使用者的廠商可以生存時,還有誰會想要把東西做得更好?但另一方面,廠商自我認定的專業價值,既不能輕易被證明確實正確,也極難取得市場認同讓商業發展困難。是要妥協於市場做大家想要但實際上沒用的東西、還是做自己認為重要但市場還不認識且難以接觸的創新,我無法在此給出正確的答案,只能拋出這個引子,希望市場能釐清自己的走向。

我在這個議題上已經掙扎許久,因為行銷顧問的工作恰恰是這個議題的寫照。我服務的客戶本就不可能是行銷專家,否則就不需要外聘專家來服務了。但問題就在客戶對於如何判斷行銷專家的知識也不充沛,他們只能依賴市場上給予「容易理解」的認知來做廠商選擇。簡單來說,如果我想要讓生意更好,就得讓服務變簡單,做那些表面的曝光功夫就好,深奧的理論、複雜的做法最好是都不提,讓客戶只接收最簡單的資訊,滿足最表層的需求就好。但,這麼做我還是顧問嗎?顧問不就是要幫客戶挖掘深層問題而存在的嗎?像這樣的疑問仍然持續折麼著我,至今,我也還在堅持與妥協中掙扎⋯⋯

草莓族?太高估大家了吧?

「資訊廉價」是另一個大問題,「過剩的糧食造就了肥胖;過多的雜訊造就了愚蠢」在我看來這引起了人們對知識的誤解,現代媒體的劣質程度自不必多說,連書籍、社群等娛樂管道,也持續走向高速多巴胺的頃向,如同速食文化造就肥胖世代的問題一樣。

篩選資訊與判斷資訊的能力變成了當代極端的優勢,這種轉變並不奇怪,過往光是要取得足夠知識就需要大費周章,也沒有太多垃圾資訊會被傳唱與保留,但載體革命後的現代,我們已經不缺任何資訊了,缺的是篩選與判斷力。

資訊時代造就的是更小範圍的同溫層問題:這將會導致網路與現實脫勾,增加社會溝通成本,我們常看到接收不同資訊來源的人,對同一個事件得到完全相反的感受與事實。從大範圍的媒體操弄,到小範圍的社群群聚,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脆弱,更無法接受客觀現實,只願活在自己的主觀世界當中,換句話說,更愚蠢。

狹窄同溫層導致人們對客觀事實的難以接受,特定的觀點已經將部分人洗腦成是非不分,只在意感受的信徒,這一點在政治上最為明顯,但絕不僅止於政治議題,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這種現象,許多人根本無法接納任何與自己習慣不同的事物,對一切認知採用非我族類的態度,常常自己看到客觀事實就崩潰了,用草莓族都太高估了。人們固然要為自己的愚昧負責,但我認為導致這種現象發生的主流媒體、社群環境難辭其咎。

AI 革命的開端

AI 的發展與創新固然值得令人期待,許多累積下來的資訊被重新活化使用,世界也正在以視覺可見的速度發生進步。在我看來世界將會進入相當程度的兩極分化,能不能善用資訊是其分水嶺,我相信這個時代將會出現前所未有的天才,但同時也將降低整體人類的智商,這種感受彷彿回到了精英論的問題上,也彷彿參考了貧富差距的劇本,如果能透過這些過往窺探可能的未來,或許我們還有時間做些鋪墊。

TonyLai 賴彤兒

兜兜轉轉數十年,直到現在才看清楚自己的內心,朝著希望的方向發展。
我不喜歡堆砌頭銜或吹噓過往,我就是個熱愛遊戲、喜歡觀察事物的平凡人,如果你能留言與我互動,就能讓我很開心了!

留言與大家討論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