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看過很多創業的人都有這個疑問,總是在糾結著產品開發與行銷之間的資源分配,網路上也有許多的文章在剖析這兩者,可是我認為他們都誤會了一些核心問題,讓從結論上來說:我認為產品跟行銷其實是同一件事,我知道你會感覺很困惑,但請看完這篇文章,你將會豁然開朗!
行銷的本質
讓我們從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,請你想一下,當你聽到「行銷」這兩個字的時候,心裡想像的畫面會是什麼?我肯定多數人會有的認知大概分為四大類:
- 線上平台的經營與維護,例如:FB 粉絲團、IG 官方帳號、Tiktok、Youtube 等等。
- 各種類型的廣告投放,例如:Google Ads、Meta 廣告、現下看板、傳單等等。
- 合作型的商業聯盟,例如:網紅合作、KOL 合作、直播帶貨、聯盟行銷、線下活動贊助等等。
- 守株待兔型的經營主體,例如:官網 SEO、店面展示等等。
以上,都確確實實是可行的行銷方法,但我很明確的說:這些都不是行銷的本質!

真正行銷的本質是:在正確的場合、將正確的價值、交付給正確的人,這三件事情是互相依存,缺一不可!
現代行銷的弊端
我得很清楚地告訴大家,以上這些行銷管道與方法之所以廣為人知,並不是因為做這些東西是最好的,而是因為這樣切割行銷最容易進行宣傳!你可以想像,如果有兩間廠商告訴你可以幫你行銷,廠商 A 的說法是:行銷需要從企業本體出發,需要整合商業的認知與目標,界定使用者需求,然後制定相關的通道策略⋯⋯ blablabla⋯⋯,廠商 B 的說法是:我可以讓你 IG 粉絲漲到十萬人,這樣很多人會看到你的產品。
你會選擇哪一家廠商呢?廠商 B 的說法沒有高深的理論,不需要動腦,乍看之下很直觀,有種銀貨兩訖的感覺,當然會得到多數人的青睞。但這樣的結果就是劣幣逐良幣,廠商 B 的說法其實不能算錯,他只不過是在行銷領域當中,拿出一小角容易被理解的內容,以此為推銷自己的賣點,但這樣的做法有所缺陷,也就是他不會以完整的邏輯思考企業需要的行銷方針,而是破碎片面的提供解決方案。
這種做法就像是那裡有病醫哪裡,反正藥給到了疼痛有減少就好,我們沒有要管你的身體為什麼會有病?要如何預防生病?簡單來說,現在的「行銷」被認定為這種破碎的思考方式,是行銷廠商與客戶之間共同選擇而成的,不整體更不深刻。
我們可以這樣說:現在的主流行銷做法是「盡可能讓更多人看到產品」,從這個角度出發延伸出一系列的服務方法,例如:平台代操、廣告代操、SEO 服務、轉換率優化、名單優化等等。這種作法不一定沒效,因為你無腦的增加曝光數量,總會有瞎貓碰到死耗子的狀況,銷售也會提升,只是非常沒有效率也沒有長期認知而已。
產品開發的本質
而產品是什麼?簡單來說:產品就是針對正確的人群、以最高的效率,創造可以產生正確價值的物件或服務,大家一定要認識到,用戶購買你的產品是為了拿去產生他需要的價值,而這些價值很可能與你所想像的不同。
舉個例子來說:所有人都知道 7-11、全家便利商店這些地方賣的罐裝飲料比較貴,如果以純粹的消費考量,用戶裡當要去最便宜的量販店、全聯等地方購買,但真實的狀況是,便利商店的飲料銷量極高,這是因為便利商店提供了除了飲料這個產品本身之外的價值,情感上的「便利性」價值。

我們可以把消費者的需求大致分成三種價值:
- 功能面價值:這是產品或服務直接解決的具體問題,例如:飲料解決口渴問題、店面冷氣很舒適等等。
- 情感面價值:這是用戶主觀感受到的情緒價值,例如:很方便就能買到的便利感受、明亮乾淨的環境帶來的舒適感等等。
- 社會面價值:這是用戶與自己的社會關係網絡之間產生的感受價值,例如:名牌包帶來的優越感、名車的光環等等。
在這裡我並沒有要完整的展開產品開發的邏輯與方法論,只是簡單的讓大家知道,開發產品其實是在創造用戶需要的價值,並不是單純地交付實體。
產品跟行銷本就是一回事
如果你能理解上述對「行銷」與「產品」的描述,那應該可以清晰的感受到,行銷與產品在實作上雖有不同,但本質上卻相似度極高。我們始終是在找尋正確的人群,創造正確的價值,以合適的場合交付給消費者。
市場上各種玲琅滿目的方法論、平台、手段,充其量都是錦上添花的噱頭罷了,深刻認識到產品與行銷的本質後,你根本就不需要回答這篇文章開頭的問題:產品重要還是行銷重要?因為,只有公司會賺錢才重要。
發佈留言